狄仁杰文化研究会

赞颂狄仁杰诗文

狄梁公祠
明知县   范士楫   定兴人
景梁台陊群松立   古令祠寒万柳封
止用赫蹄诛餐虎   终留铁胆扰雌龙
此香此火谁能毁   而草而花总可恭
读罢壁题兴欢息   一碑百代属吾宗

狄梁公
高适
    梁公乃贞固,勋烈垂竹帛。昌言太后朝,潜运储君策。
待贤开相府,共理登方伯。至今青云人,犹是门下客。

过狄仁杰墓
杨果
牝鸡声里紫宸寒,神器都归窃弄间。
一语唤回鹦鹉梦,九霄夺得凤雏还。
荒坟寂寞临官道,清节孤高重泰山。
为问模棱苏相国,当时相见果何颜。

狄仁杰论
苏辙

母后临朝,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。有志之士,将欲正之,常患不克。汉吕后欲王诸吕,王陵以高帝旧约争之曰:“非刘氏而王,天下共击之!背之不可。”言虽直,不见省。陵幸而不死,亦废不用。唐武后废庐陵王,立豫王。豫王虽在位,未尝省天下事。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,裴炎争之于内,皆不旋踵为戮。何者,位尊权重,臣下所无奈何,势必至此也。惠帝之亡也,陈平听张辟疆计,封王诸吕,吕后安之。故平与周勃得执将相之柄,以伺其间。后复听陆贾,交欢周勃。将相之权不分,故周勃得入北军,左袒一呼,而吕氏以亡。豫王既立,武后革命称帝,追尊祖考,封王子弟,戕杀天下豪杰,志得气满,以为武氏有太山之安矣。狄仁杰虽为宰相,而未尝一言。及后欲以三思为太子,访之大臣,仁杰乃曰:“臣观天人未厌唐德。顷匈奴犯边,陛下使三思募士,逾月不及千人。及使庐陵王,不旬浃得五万人。今欲立嗣,非庐陵不可。”后怒罢议。久之,复召问曰:“朕数梦双陆不胜,何也?”对曰:“双陆不胜,无子也。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。文皇帝身蹈锋刃,百战以有天下,传之子孙。先帝寝疾,诏陛下监国。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,又欲以三思为后,且母子与姑侄孰亲?陛下立庐陵王,则千秋万岁血食于太庙。三思立庙,元祔姑之礼。”后感悟,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于房州而立之。盖王陵、裴炎迎祸乱之锋,欲以一言折之,故不废则死。陈平、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,故身与国俱全。惟吕后无子,亲止于侄,故没身而后变。武后有子,母子之爱,人情之所同,故老而自复。由此观之,陈、狄之所以成功者,皆以缓得之也。然庐陵既立,而张易之、昌宗未去。仁杰犹置之不问,复授之张柬之,俟其恶稔而后取。岂以祸乱之根生于母子之间?不如是,则必至于毁伤故耶!老氏有言: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”是谓微明,柔胜刚,弱胜强。鱼不可以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二公得之矣。

狄梁公

傅山

梁公吾太原人,至今城南狄村传公故里,公忠勋在有唐多微用而宋祁新书殊略不录乃知旧书之不可废也,公薨五年而五龙央日之功成。使公若在武三思安所贻慼于桓彦範柬之五王哉。裴炎废中宗,吾终不以为非公眷眷。复庐陵岂不知其不足与有为者要之正名而已。为唐不为中宗矣!既为唐焉得不为中宗耶。当时若有告公者曰:中宗既废矣,再生立之,亦无补于有唐还之宫中,迳立相王为天子。使以帝兄终天年,武韦之祸不弭而靖公能行之否耶。公定不允,然公在三四无生理无用是也。若以此事告五王,五王且以为反矣。而此事至今惟可语公。右赞录于历代名臣画像手卷藏邑人家傅征君手笔题者其赞止十三人,王右军陶靖节之中,子虞文懿公、魏郑公、杜文懿公、裴晋公、狄梁公、李卫公、韩文公、白文公、陆宣公、房文昭公。


狄仁杰举子论

陈廷敬

武后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,狄仁杰举其子光嗣,时比之祁奚,失其指矣。盖与左师触龙谏赵太后,请长安君为质事绝相类。当时武承嗣、武三思营求为太子,仁杰每从容进谏,劝召还庐陵王。他日,武后语仁杰,梦鹦鹉两翼折。仁傑对以:“武者,陛下之姓;两翼,谓二子。起二子,则两翼振矣。”鹦鹉之翼,释以二子,权也:举子之事,亦权也,而遂正告之矣。故左师之怜舒祺,仁杰之举光嗣,其迹虽殊,所以感其心者则一也,卒之长安君为质于齐,而赵国不被兵;中宗复辟,而唐社稷卒不变。尝观李德裕《忠谏论》,言近世名臣王石泉居相时,以子为眉州司士,太后尝问曰:“君在相位。子何远乎?”对曰:“庐陵是陛下爱子,今犹在远;臣之子焉敢相近?”故知人臣进谏,正告之不能得者,有时乎用权。然权者,岂人臣之得已哉?人主贵察其心而已矣。


狄梁公立庐陵王传赞并序
吕温

梁公以武氏篡盗,国命如缀翊,安宗社非我而谁是用?蒙大耻,履大险,耸节振美,以持世心。闲高祖天下于方寸之地,盗立虽盛,莫之敢窥,周复为唐,系公是懒。后代昧者颇归功于五臣,殊不知五臣之功,公所授也。客有以李北海所传示予者,述庐陵王废立之际,见公如生,贻诸将来,可以不惑。敢摅愤而赞之,词曰:于休梁公,社稷之臣,濡迹应变,与唐屈伸。妖虹横天,鸣牝专晨,独立大道,指南人生。阖辟有期,命先我时,乃建国本,代天张机。取日虞渊,洗光咸池,潜授五龙,夹之以飞。临终指麾,皇业再基,运起身后,功成不知。穆若清风,嶷然宏规,凡为臣者,可不度思?


文章分类: 研究会成果
分享到: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狄仁杰文化研究会,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