狄仁杰文化研究会

狄仁杰祖先是羌人

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的《狄仁杰传》都说狄仁杰为太原人。狄氏渊源,据《元和姓纂》、《新唐书.宰相世系表》、《古今姓氏辨证》和《通志•氏族略》的说法,狄氏出自姬姓,周成王母弟孝伯封于(一说周文王封少子)狄城,因以为氏。见于史籍者,有鲁国大夫狄虒弥,有古贤人狄仪,有孔子弟子卫国人狄黑,汉时有博士狄山。狄山因主张与匈奴和亲,谏阻出兵征伐,触怒汉武帝。谪遣其守塞上要险之处,到任月余,为匈奴所杀。而其后历东汉、三国和两晋,史书不见汉族狄姓之人。这期间的大段空白,可能不仅仅是未出现狄姓之名人,或许意味着中原狄姓的消亡。直到十六国时期,才出现被《宰相世系表》尊为狄仁杰远祖的狄伯支,即《元和姓纂》所谓“狄山子孙,代居天水。”狄山与之前的狄姓无疑应当是汉族,但狄伯支之狄已与狄山之狄风马牛不相及矣。

狄伯支从一开始,就是以羌人的面貌出现的。初见于《晋书•姚苌载记》,是说他与西州羌氐豪族共推姚苌为盟主,进而称制行事,建立后秦。同时期还有将军狄广、狄建业、狄柴、狄雄齐等,也是天水豪强,后秦政权的高级官吏。从史料看不出他们与狄伯支是何种关系,而《元和姓纂》引《姚秦录》则显然是将狄广视作狄伯支的晚辈。

说狄伯支是羌族人,史籍虽无明文,但有不少佐证:其一,《魏书》所见之狄姓几乎全为羌人。如《太宗记》云:“常泰五年(420)…….杏城羌酋狄温子率三千余家内附。”《世祖记》和《陆俟传》记“平凉休屠金崖、羌将狄子玉等叛。”等等。其二,狄湛的曾祖任领东羌校尉一职。在魏晋南北时期,该官职例由羌族豪强担任。按:领(护)羌、戎、夷、蛮校尉或中郎将,两汉时一般由汉人担任,是统治镇压边疆民族的机构。魏晋以来,边境失控,此类官职渐转由各部落酋长豪强任之,即后世所谓“以夷制夷”之意。据《晋书》、《魏书》和《北史》等有关传记,诸如羌酋姚苌、梁弥机,胡酋沮渠氏,氐酋苻氏、吕氏、杨氏,鲜卑秃发氏,高丽朱氏,皆被授予此类官职与所在州郡长官相兼任,且世代相袭。在北魏实行“宗主都护制”时期更是如此,已罕见有汉人担任此类官职的记载。

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宰相世系表》将代居天水的狄姓与狄山相联系显然是穿凿附会之说。而年代较早的《狄湛墓志》则更离谱,说“其先汉丞相狄方进之后”。案诸史籍,并无狄方进其人。读岑仲勉《沈涛书〈元和姓纂〉后校记》,可知狄方进即为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。中国古代在某些情况下“狄”和“翟”通,如罗泌《路史.国名记》即如此认为。但在汉朝此二字并不相通,所以汉代文献中既有狄山又有翟方进。《墓志》作者显然企图攀附一个比狄山更为显赫的祖先,因而借古字通假之例,曲改翟方进为狄方进,真可谓不择手段。魏晋以降,主流社会尊崇门第阀阅,高门望族竞相标榜矜夸,藐视普通士族,流俗成风,影响深远。一般士人都因出身寒微而自惭形秽,何况是有所谓夷狄血统者,自然更是讳莫如深。人死以后在墓表行状中攀附名门显宦,则更是司空见惯,不择手段。这个例证还表明,即使是相对可靠的历代姓氏书,也难免受此影响,须仔细加以辨证。

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,早在商代就出现于历史记载。他们起源于西方,很早就开始了同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。从春秋战国至唐宋,始终处于这种交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。天水地区羌人之所以姓狄,虽然史无明确记载,但也不乏线索可寻。《汉书•匈奴传》记载:“故陇以西有绵诸、畎戎、狄狟之戎。”颜师古曰:“皆在天水界,即绵诸道及狟道是也。”历史上诸多周边民族部落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,他们使用的汉姓,往往取其名称的第一个字,史多例证。更有相当一批后来完全汉化,使后人莫辨其源,狄姓即是一例。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狄仁杰文化研究会,All rights reserved.